赞!西北大学再登新华社、人民日报!
今年3月,中央文明办启动了“文明校园巡礼”集中宣传工作,并把西北大学列为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十大典型之一。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中央电视台、中国青年报、陕西日报、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先后来校展开了深入采访。
4月17日,新华社刊发通讯《西北大学:小剧场里做育人大文章》;4月9日,人民日报刊发通讯《西北大学:公诚勤朴 成风化人》,多角度报道了西北大学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。
3月30日,一部电影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,没有花拳绣腿,没有花前月下。电影以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先生为原型,以爱为线索,讲述了这位理论物理学家的一生。
西北大学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内,“缅怀西大先辈”主题活动正在举行。师生们站在侯伯宇先生塑像前,聆听先生的先进事迹。以侯伯宇名字命名的“侯氏理论”在国际数学物理界具有重要影响。
率先垂范、身体力行,在西北大学这所百年学府,有这样一批老先生,默默坚守一方讲台,坚韧而持续地书写治学故事,像标杆与风帆,指引着万千学子,感受、诠释、传承着“文明”的高贵品格。
85岁的著名数学家王戍堂先生如约来到教室。每周三和周日下午,他都要义务为学生们上课,与一批又一批年轻人,探讨“科学就是奉献”的话题。在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中,“王氏定理”是其中之一。
(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关报道)
问及上课学生的情况,王老指了指已经在整理书包的几个学生,“他们是这学期才来的,我还没记住名字”,又拍拍离自己最近的学生的肩膀,“他们几个已经坚持一年多了”。老先生的希望是通过教学,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过去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当下的学生。
张岂之老先生是位“90后”网红。作为“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”获得者,他每一学期都会走进“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”的现场,为师生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2017年10月15日,张岂之先生在西北大学建校115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,睿智、深邃的目光坚定如常,被一张照片定格,刷爆了师生校友的朋友圈。
自1984年面向全校师生开设“可爱的祖国”系列讲座算起,在张岂之先生的推动下,西北大学已坚持34年系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激励了几代西大学子,主动亲近传统文化、领略思想智慧隽永之美。张岂之先生说:“虽然我已经90多岁了,但我一定会用剩下的时光,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心得,写成更多的作品。”
底蕴厚重的百余年历史,淬炼出历久弥新的大学精神。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:“‘公诚勤朴’校训凝聚着西北大学的精神与灵魂,是西北大学独特的精神标识,是滋养了一代代西大人成长的文化土壤,是校园文明的鲜亮精神底色。”
这些公诚勤朴的老先生,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四有”好老师要求的践行者,是西北大学校园文明身体力行的推广者。
西北大学通过长期、系统的精神引领,让大学精神在师生头脑中萌芽壮大,启迪智慧、厚植德行、成风化人,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。
每一名西大学子,第一次走进学校,映入眼帘的就是镌刻在一方巨石上的“公诚勤朴”四个朴实而厚重的红色大字;每一年的毕业季,毕业生都会收到母校赠送的一方蓝田玉印章,寓意“质本洁来还洁去”;每一届的迎新晚会、毕业音乐会,西北大学师生排演的校园文艺精品节目《英雄如歌》都会上演,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杨拯陆、知识分子的楷模罗健夫、舍己救人的烈士郭峰和侯伯宇、龚全珍等师生先进典型群体的事迹被一次次再现。
西北大学注重师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。2015年,西北大学在陕西全省高校中率先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,在学生餐厅取而代之的是可循环利用的纸袋、纸盒。以学生诚信档案为约束手段,如实记录学生的“诚信”或“不诚信”行为,培育了诚实守信从小事做起的行为自觉。
“在‘实’‘细’‘小’上做文章,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习惯、一种大学文化,使文明校园建设凸显‘西大气象’。
——西北大学党委书记 王亚杰
”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v0633psp0qx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伴着春光,记者走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的校园里,弦歌不绝、落英缤纷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。临近5月,不少西北大学师生为一年一度的“黑美人”艺术节忙碌了起来,修改剧本、排演多场戏剧……
每年5月的“黑美人”艺术节,是构建起西北大学校园文化与毕业生“文化记忆”的一张名片。数代师生在舞台上演绎青春、展现自我、收获成长,享受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带来的无穷快乐和感动,也催生了这座百年老校旺盛的生命力和厚重的创造力。
被师生称作艺术节“艺术总监”的文学院副教授高字民说,艺术节是1987年由文学院学生自发组织的。30多年来,艺术节的戏剧演出除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断探索,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将思想性和时代性融入其中,引导学生对光明的歌颂、对理想的抒发、对道德的引导。“在这些年的创作中,学生们自觉将创作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。2016年艺术节上的剧作《秋风秋雨愁煞人》,就是我们号召学生根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内涵的理解分别演绎出一部戏,最终优中选优的一部作品,反映了秋瑾的爱国情怀。”高字民说。
不仅是艺术节,学生日常的文化活动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联系。小小的剧场拓展了校园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,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,创新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着剧目的思想性,也让演员和观众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化和影响,起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作用。
西北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彬告诉记者,近来的3期党课上,学生们将自己学习后的感悟排成短剧,改变了传统党课单向的授课方式,通过学生的互动写作和指导教师的分析引导,使学生对于“党是什么”“怎样争做一名合格党员”等有了更多维度的深入思考。
“当戏剧融入党课,艺术或许会成为最好的思想生活导师。”西大文学院学生贾雪彤告诉记者,“‘剧场党课’让我深刻意识到,党员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而是真真正正用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为人民办实事。”
在小小的剧场里,西大师生用戏剧思考并反映现实生活,关注社会变迁在学生思想上引发的碰撞和冲击。学生们在舞台上接受知识、丰富阅历、拓展情感,更是学习做人,在锻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升华。
西北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刘博说,在校园文化建设上,西大开展的“一院一品”创建,培育了一大批校园文化活动精品。“各院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,规划出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,让大学精神在师生头脑中萌芽壮大,启迪智慧、厚植德行,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达到‘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’的效果。”
不只是校园文化活动,在思想道德教育、活动阵地建设、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,西北大学以文明创建促进事业发展,丰富了西大人的精神宝库,综合实力、核心竞争力以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,也推动师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不断提升。如今,年逾八旬的数学家王戍堂先生依然坚持每周上课,西大研究生支教团扎根西部助力农村少年儿童成才,实现人生梦想。
在文明校园的创建中,我们紧跟时代脉络,厚植工作优势、创新内容载体,使文明校园建设凸显‘西大气象’,始终保持生机活力,引领风气之先。
——西北大学党委书记 王亚杰
”近期讲座预告
更多精彩,不容错过~
NWU花式保研 | 保研宿舍、直博清北~为优秀的TA们打CALL!
数据参考 | 2018年最新自然指数出炉,西北大学位列全球高校第280名!
素材来源/ 新华社 人民日报 陕西电视台
图/ 来源于往期推送
编辑/ 李玥祺 责编/ 李琛